童年时期学会骑自行车,这恐怕是大多数人在孩子阶段的一项重要运动技能。然而,我在小时候,莫名其妙地没有学骑自行车。直到 2023 年中段,我在内外因素的推动下,终于花时间学习骑自行车。
现在回想起这事,会把「错过童年乐趣」的责任推卸给父母。这种说辞只为在他人面前为自己辩解,显然不是全貌、深刻地解释。说的次数多了,自己也开始好奇小时候不学骑自行车的原因。
最近因为处理家里的琐事,「原生家庭」「出身」这些词时常浮现,先撇开这些抽象的词意,从具体的小事开始看——我小时候怎么没学骑自行车?
仔细想来,从学前班到小学再到初中,从家到学校一直很近,步行不足5分钟就能到达,上学用不到额外的交通工具。上了高中则彻底住在学校。在无需骑车就去学校这件事上,我没有选择的余地。
跟着爷爷奶奶去庄稼地里,要么走路,要么坐在双轮架子车上。即使去镇子上的市集,走路、坐架子车、搭顺风汽车、由大人骑自行车载着。不曾想过自己学骑自行车,这样会更方便,爷爷奶奶、父母也没有安排我学。
现在想来,「学骑自行车」就像一层窗户纸,隔在我和家人之间,好像都在等待对方何时戳破这层纸说出来。而我处在一个保护层里,体会不到丰富多样的生活和玩耍。
在家教严格的环境里,我缺失了一部分调皮捣蛋,跟同学在河边、街镇游玩的乐趣。记得隔壁是修理汽车的一户人家,他家的孩子跟我同龄,经常在外面跑着玩,每次来叫我出去玩的时候,就被父母找理由推辞了。
不知从何时起,我不对家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是看到别人家的小孩在吃什么零食,自己想要的时候,并不会直截了当地给家人说「我也想要......」,而是脸部表情变得有点不开心,眼神直勾勾地看向别人手里的零食,等待大人发现我的神态,试探性地问我的时候,我才会点头示意或者低声说出来。
从小被保护地很好,习惯了被动投喂,很温顺,没有经历过严厉的批评。再长大一些,跟着父母一起生活,环境风格发生变化,做事总要小心翼翼,思前想后是否恰当。记得小学五六年级时,眼睛出现近视,上课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老师叫我回家去配一副眼镜。当时,我不敢直接给父母说这件事,觉得近视是我的不对、会被说平时看电视太久、距离太近,总之,预设出自己可能面对的批评。所以,我在某天早晨出门上学前,在茶几上留了张纸条,用写字的方式表达了需要配眼镜。
小时候没有学骑自行车,等到上了大学,父母、亲戚多次建议我去考汽车驾照。可惜,我这时有明确的自我主见——对汽车不感兴趣、尾气污染大、容易交通拥堵——不想考驾照学开车。所以,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学开汽车。
现在,我之所以决心学骑自行车,主要是考虑为出行便捷。以前,每次跟同事去单位附近稍微远的地方吃饭,总是担心他们要骑车过去,实际上是走路去的,这样路上还能聊天。租房子也尽量找距离地铁近的位置,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租金偏高。
不会骑自行车限制了自己的生活范围。所以,在最近的一次挪窝找房时,就和队友商量、下决心要学骑自行车,这样放大了新窝的可选项。在安顿好之后,趁着天气尚好,晚上在小区门外的小道学骑,事先买了护膝、护腕、护肘的装备,队友指导、示范、陪练。中途因为天气、下班晚等原因,零零星星暂停过。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终于,我学会了比较稳定地骑自行车,转弯、灵活躲闪迎面来的逆行车、灵活调整车速。
虽姗姗来迟,我找回了童年缺失的骑车技能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