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日志记录这件事——Personal Journal

生活仪式感

·

1 min read

用笔在纸本上记录每天的状态已经快 2 个月,能相对比较好的坚持这个小仪式感这么久,还是挺难得的,某种程度上列入了日常习惯之中。

无论通勤办公还是居家办公,晚上户外散步返回洗漱完毕,褪去一天的疲倦,坐下来记录自己的状态起伏,不同的笔在纸上游走,产生的摩擦感表示自己的存在与在场,不至于分散注意力于其他,专心回顾白天里的所思所想所做。

前两天写日志时,突然想到在上小学阶段,我们的语文老师总会要求学生每天写篇日记、每周写篇周记,而且要上交被批阅,其作用有 3 个方面:

  • 督促学生练习写作
  • 日记、周记作为作业记录,可应对上层检查
  • 监督学生的思想动态

那时候,觉得每天上学、生活没什么可写的,反而把它当作一种作业负担,有时候为了应付差事就摘抄一些书上的内容。最头疼的是如果犯懒积攒好几篇一起写,就更加懊恼要胡编乱造。

于是,这种锻炼写作、培养记录习惯的方式就变味了。很多学生对写日记的作用和意义并不能理解,不能和自己的玩耍结合在一起。

日记和书信一样,本应该是很私密的东西,属于个人财产的一部分,但是当它被作为要完成的作业,从布置到记录,再到上交给别人看、点评,日记的私密性已经被彻底打破。

所以,如果学生被要求这样的作业,学生是否有权可以不上交,只要证明的确完成了它就行呢?

老师、家长想要了解学生(孩子)的思想动态、是否有不良行为,可以通过其他沟通方式达到目的,以公开日记的方式,并不一定能真正了解。小孩子也很聪明,知道哪些事可以给老师讲,哪些不能。所以,在作业日记里会写「审查过滤」版本的内容,而这个过程是要动脑筋的,整个过程对学生来说并不那么愉快轻松。

现在写日志则与小时候日记不同,它不再是交给别人的作业,彻底是为自己的记录,观察自己一日的行为、阅读思考、对事情的想法、行为和反馈对自己的情绪影响;同时也作为一种抒发解压途径。

不得不承认,偶尔会因为时间太晚犯懒,等到第二天补写;日志记录里也有没写进去的、不方便说的内容,倒不是怕被查水表翻看,而是还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自己的难堪一面、不好的行为习惯,更谈不上减少,还担心以后被别人看到日志,自己对此感到羞愧、没有自尊。

压力管理策略》里,韦恩·戴尔的研究说:

羞愧是自我生气的表达,担忧是恐惧的表现。当这些情感反应被触发时,人们会趋向于稳定理性的思考过程,从而导致了延迟反应和错误决定。羞愧和担忧是对压力管理最无效的处理方式,阻碍了压力事件的解决方法——接受过去的事物,制定计划重新建立概念。

利奥·巴士力卡发现:

大多数人缺乏无条件爱自己的能力,由于较低的自尊而限制了自爱的传递。自尊是基本的自我价值、自我接受、自爱的感觉,可以在应对威胁的过程中起到强大的缓冲作用。

自爱最大的威胁是,我们给自己规定了自我接受的条件、基本的表现和能力。这是一个与自己完全不相关的模式,创造了一个消极的反馈体系,使不愉快永远存在。

他建议,客观地从内部观察自己,做好准备以接受你所看见的一切,不管是好是坏。通过这一客观观察,开始接受一个真实的自己,这就意味着要接受所有不能改变的条件,然后通过努力来加强这些条件以帮助你发挥最高的潜能。每个人的需求不同,不能和其他人相比。

爱是引导自我发现的一个积极成长的过程,包括了不同的感受:愉快、愤怒、不满意、痛苦等。

这些理论讲的道理看似能懂,但与实际行动还有距离。用福格行为模型分析的话,我期望自己能在日志里完整记录、并且改变它们。能够达成期望的行动可以是在每篇日志的固定位置用一句话描述记录事实、不评价,奖励自己吃零食。在周围容易看到的地方贴一些提示。

总体而言,生活里需要创造一些仪式感,逐渐成为日常的一部分,调解乏味、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