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真实的小例子。
举个例子
A 在协助 B 用电脑制作在线课程,需要用录屏软件记录下来,再交给剪辑师处理。
但是,A 并不知道有什么简单容易操作的录屏软件。
于是,来咨询我推荐软件。
我先只是告诉对方软件名称叫作 showmore。想着 A 自己大概能搜索到从官网下载吧。 接着,A 希望我直接把软件安装包发过去。 我出于一步到位的支持服务,下载好与系统匹配的版本,用微信发给 A。 注意,这是第一次。
若干周之后,A 再次问我要上次的录屏软件安装包。
这次,我只是把软件的官网下载链接发过去。
注意,这是第二次。
又过了若干周,A 又来找我问录屏软件安装包。
我还是只发了官网下载链接。
注意,这是第三次。
把例子中的录屏软件替换成「链接转成二维码」、「文件格式互转」, 同样发生过多次。
好了,看似很流水帐的例子。仔细分析这个过程,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
案例分析
先说说这个过程产生的问题。
需求方:A,服务方:我
需求方对服务方产生了越来越强的依赖性。
虽然在其它很多事情上,需求方对服务方产生强依赖是必要的、好的发展。但是,在解决网络技术问题上产生依赖性,并不见得是好的。
人都是有惰性的,不太愿意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能有人直接提供答案,又快又省事,何乐而不为?
一旦对提供的服务(产品)产生信任和依赖,就陷入了舒适区,不愿意主动走出来尝试新的事物。
在这个关于网络工具技术的例子中,简单的咨询工具推荐。但是会发现,对同一个问题,前前后后问了 3 次。
那么,服务方如何减弱这种被依赖呢?
原则是不直接提供最终答案,提供间接方法。比如,反复被问工具安装文件,可以只提供工具官网链接、搜索的关键词,或是已有的操作说明文档。
这个技术工具没有变成需求者的必备技能。
同样的技术问题多次提出,说明这个工具/方法需求是真实的、必需的。
那么,如何变成使用者的必备技能呢?——多次使用。
记住工具名称 熟悉工具的功能使用 我们常说:
熟能生巧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多使用」。
我们从小学中文、英文,最终的目的是要变成自己脱口而出的语句。语言也是工具,学习它,除了经常使用,再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软件工具也是如此,在工作、学习中多使用,就会逐渐内化成自己的技能。
自学是最好、最有效的路径。
多次提出同样的技术问题,是在原地踏步。 准确地说,向别人多次提出同样的技术问题,是在原地踏步,提问者和回答者都是。
工具、技术问题对于使用者而言,几乎不需要了解其中的原理,知道它并且会在恰当的地方使用就可以。
所以,例子中只有第一次提问是有意义的,后面两次都无意义。
在开始的例子中,因为录屏是一个真实需求,而且会多次用到。那么,第一次得到这个录屏软件,至少有必要保存在自己的电脑里。如果是下载链接,那么可以收藏在浏览器或是项目相关文档中。
反复向别人提出相同的技术问题,对记忆并没有起到作用,每次都当作新的问题提出。
对回答者而言也没有意义。因为他已经熟知、掌握这个工具,每个反复提问,只会消耗掉一些时间,没有接触到新的问题。
分析完存在的问题,其本质上是主动自学的意识不够。
自学是提高网络素养的最好手艺 最近刚好在读李笑来老师的书《自学是门手艺》,借用里面两段话在这里。
自学能力,对每个个体来说,是这个变化频率和变化幅度都在不断加大的时代里最具价值的能力。具备这个能力,不一定能直接增加一个人的幸福感(虽然实际上常常确实能),但它一定会缓解甚至消除一个人的焦虑 —— 若是在一个以肉眼可见的方式变化着的环境里生存,却心知肚明自己已然原地踏步许久,自己正在被这个时代甩在身后,谁能不焦虑呢?
手艺的特点就是无需天分。手艺的特点就是熟练程度决定一切。从这一点上来看,自学这门手艺和擀饺子皮没什么区别 —— 就那点事,刚开始谁都笨手笨脚,但熟练了之后,就那么回事…… 而已。
要提高个人网络素养,掌握更多必需的技能,自学是最好的手艺;而熟练程度是检验自学效果的准则;反复练习使用是自学的核心。
在我看来,李笑来老师说的自学基础是基于真实需求的主动性,核心是多使用以致熟练掌握,最终要摆脱 “没人教,没人带,没人逼,就彻底没戏” 的状态。
对基于真实需求的网络素养技能而言,同样如此。
自学的主体是有真实需求的自己,提出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想要探究的话题,这是自学的驱动力。
有人可能会说,我只是提出问题和需求,但并不想自己学习解决。那只能说提出的问题还不够重要,或是还没有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自学需要具备「阅读理解」、「信息搜索」、「实践练习」基本能力。
阅读理解
《自学是门手艺》里说,「只靠阅读习得新技能」:
习得自学能力的终极目标就是:
有能力只靠阅读就能习得新技能。
退而求其次,是 “尽量只靠阅读就习得新技能” ——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可能需要有人陪伴,一起学,一起讨论,一起克服困难…… 但就是要摆脱 “没人教,没人带,没人逼,就彻底没戏” 的状态。 ...... 有自学能力的人,选择阅读 “有繁殖能力” 的内容; 没有自学能力的人,阅读只是为了消磨时光…… 我把那些能给你带来新视野,能让你改变思考模式,甚至能让你拥有一项新技能的内容称之为 “有繁殖能力的内容”。 人都一样,拥有什么样的能力之后,就会忍不住去用,甚至总是连下意识中也要用。
没错,最终要适应没有别人陪跑的状态。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别人提供的指导只会是暂时的,别人无法替代自己去实践达成某个目标;再者,问题是无穷尽的,别人也不是万能的。
对个人网络素养而言,阅读别人提供的操作说明文档,是基本能力。当然,说明文档写得通俗易懂也是一种能力。
信息搜索
互联网本身已经成了一本大书 —— 关于全世界的一整本大书。
Google + English + Wikipedia = Almost Everything
自学一门技能,或是研究某个话题。首先要获取技能、话题相关的信息资料,就不得不搜索。
首先要具备「搜索」意识。对大多数人来说,建立向互联网主动搜索意识,还蛮难的。
一旦产生依赖性,就有个错误认知,认为被依赖者是万能的:
向这个人询问技术问题,肯定能快速得到解决方法。 对方具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而我没有。
技术服务者只要直接提供了最终方案,就再次强化了这种依赖关系。
做个类比,向别人提出技能问题,其实就是在搜索信息,就像在搜索引擎里用关键词检索一样。
向搜索引擎输入的关键词不够准确,调整关键词再搜索。
向别人提的技术问题,也会因为问题描述不够清楚,无法提供有效方法。再者,被提问者不是万能的,可能也是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
再做对比,同样的技术问题,分别向一个人提问和向互联网搜索、提问。
A. 如果有效答案只有 1 种:
用概率表示从两种途径得到有效方案的情况,自然是从互联网上得到答案的概率更大。
B. 如果有效答案有 n 种(n > 1):
用概率表示,从互联网上得到的答案多于从一个人那里得到的。
所以,技术问题的快速、有效解决途径,应该首选在网络上搜索和提问。
实践练习
对掌握网络技术而言,无论是工具软件,还是搜索到的故障处理方法,都需要自己手动操作,才能知道方法是否正确有效;才能熟悉软件的功能。
搜索也是实践的一种方式。如果只需要了解、知道有某些软件,多次搜索、打开网页、下载,也总会在潜意识里留下印象的。
最好的实践方法是模仿。 不要怕出错,阅读教程文档,跟着步骤一步步操作。
所以,自学是提高个人网络素养的有效途径。